首页 > 中国高端品牌网 > 导购 > 内容页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如何"圈"出美好生活?

2023-09-09 02:55:4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商务部等13部门9月6日确定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70个,涵盖北京、天津、山西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前两批80个试点地区,已经达到省级全覆盖。


(资料图片)

那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什么样的?居民们能享受哪些便利服务?“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与城市规范有序管理如何实现平衡?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强调因地制宜、“一圈一策”。如何来理解,又如何完善落地?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什么样的?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对外发布。文件中是这样表述的: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在居民“家门口”——也就是步行5-10分钟范围内,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引进智能零售终端,让消费更便捷。在居民“家周边”——也就是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让消费更舒心。

不难看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便捷圈”,还是“舒心圈”。这份三年行动计划还提出“六个一”,即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是什么意思呢?

便民生活"六个一" 让消费更便捷更舒心

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其中,“一店”是指便利店,“一早”是指早餐店,通过推动更多连锁化、品牌化的便利店和早餐店进社区,满足步行15分钟能够买到日常生活基本所需;“一菜”是指菜场,要按照一定标准改造提升菜市场,关注环境、卫生和质量的把控,“一修”主要是指日常配钥匙、修鞋等服务;而服务“一老一小”的“老”指的是老年康护,“小”则是幼儿托管,通过建设完善相关服务设施,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三批试点已覆盖150个地区

去年5月,商务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推动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加上昨天刚刚公布的第三批,三批试点已经覆盖150个地区。那么,目前各地打造和发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都有怎样的实践呢?

日常生活中,咱们经常会有修鞋、配钥匙、修小电器这样的需求。而随着城市发展,“小修小补”的摊位日渐难觅踪迹。为了解决居民的这种小困扰,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就设立了一个志愿服务站。这样一个“小修小补”的小亭子,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街头"小修小补" 解决居民生活"大问题"

近日,记者来到志愿服务站的时候,居民们已经排起了长队。排队的大多是周边的居民,通过邻居朋友的口口相传,大家知道了这个服务站。

家电维修师傅 王继东:水进去都烂掉了,大概短路了,一看就看到了烧焦了,碰线碰短路了。

在志愿服务站的窗口旁张贴着展板,上面详细标明了服务站的活动时间,每周一、三、五上午9点至11点提供维修服务,可以维修雨伞、鞋、手表、小家电、配钥匙等等。负责维修手表的周师傅原来是上海手表厂的职工,因为兴趣爱好学会了手表的维修,免费为大家修手表。

钟表维修师傅 周忠民:在这里把它检查一下,基本上都是带回去修的。然后把他电话联系方式都记录下来,我们这个本子已经三本写完了。

8月30日上午八点半,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天还下着小雨,已经有许多居民等在了门口。这天维修的项目是鞋子和雨伞。负责雨伞修理的郁师傅,平均一分钟就能修一把伞。

雨伞维修师傅 郁陈兵:我们这种岁数年龄的,动动属于活络活络了。有什么服务项目,不同的我们都参加。

据了解,志愿服务站今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目前共有六位不同领域的维修师傅轮流上岗。固定的维修场地和时间,为周边更多居民提供了便利。

社区居民 周女士:很方便我们居民,这样有小修小补的话,我们居民就方便得多了。

社区居民 寿女士:老百姓需要这样的小修小补的,扔了可惜了,对吧?有修的最好了。

社区居民 罗先生:小五金的什么都可以,伞包括那个缝纫的什么小东西,补补缝缝的都可以,最好多开一点便民服务。

便利生活 “小修小补”有序回归

“小修小补”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如何给“小修小补”找到合适的经营场所,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又让他们良性发展,有序规范经营呢?

记者在北京市中关村街道走访时发现,这里很多小修小补摊位都变成了固定的小店铺。

刘师傅:原先不是在马路边嘛,马路边不行,挪到这儿来,环境也好点。

刘师傅在这里修理了20多年的自行车。他说,以前他就是在小区门口的一个路边摊,最初总是被人投诉占道经营、影响市容,不仅生意难做,居民想找他维修也很不方便。

变化发生在了2020年。当年,为满足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市民生活需求,北京中关村街道制定了便民维修网点管理办法,为小修小补摊位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既不会占据道路、影响通行,也因坐落在居住密集区,方便了附近居民。

在北京中关村街道,不止有修自行车、配钥匙,家电维修、裁缝店也能轻松找到。杨师傅的家电维修铺不久前也刚刚改造完成。

杨师傅:街道和居委会一看我这个,你这个维修是不是做规范一下,让更多的居民到你这来,后来他们大力支持,帮我把这个房子弄一下,我在这儿干得更有劲。

社区居民:热水壶80多块钱买的,坏了就得扔,到这来花20块钱修好了,又使三年,这不是挺好。

盘活存量 老旧小区增设便民设施有妙招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不少是为老旧小区而建,但是老旧小区空间不足,是在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盘活存量,找出可利用空间,增加便民设施,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想了不少办法。

比如,北京和平里北街,一辆“退役”闲置的公交车,经过改造变成了一个“小型菜场”,取名“公交便民驿站”;浙江杭州,废弃核酸亭改造成了“亚运青年微站”,向市民提供便民服务;厦门东渡片区,利用老旧小区改造之机整合低效闲置空间,建设邻里食堂等等。

各地正在进行着更多创新性的实践,把社会上一些闲置资源,跟社区居民消费需求更好地结合。

从居民需求出发 因地制宜打造便利生活圈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缺什么补什么,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宗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更要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

北京广安门外街道茶马南街社区,茶铺林立,商业发达。周边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受到了大幅挤压。如何在以商业为特色的社区中,开拓出一片为居民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居民需求?一起去看看。

北京广安门外街道茶马南街社区,是以茶产业为主的大型商住混合社区。这里茶铺林立,商业发达,但是周边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受到了大幅挤压,他们很希望有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在里面能有阅读区、体育运动区和小剧场等等。

经过多方寻找,好不容易在茶城里找到了一个闲置地下仓库。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个仓库在规划时就明确要求只能用于仓储货物,不能进行别的用途,这下街道办也犯了难。解决这样的难题,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突破。

北京市西城区商务局副局长 刘军:我们房管部门进行了备案,可以用于便民服务设施,但是就说便民服务设施主要指的是商务局下属的那几类基本便民服务设施

他们顺利将仓库空间的使用范围变更为便民服务,这样,阅读区、体育活动区、理发店等都能够进驻了。但是小剧场还是被卡在了门外。

广外第三空间负责人 李楠:如果不商演的话是可以的,商演的话小剧场,不在商务局列的便民服务清单里头。

最终,在确定便民活动空间大部分时间用于公益,小部分用于经营后,西城区多个部门决定,共同做一个突破。老百姓心心念念的小剧场终于落成,平日,这里就成了社区活动的聚集地。周围社区的老年合唱团就在这里免费排练。

记者:这块感觉怎么样?

居民:这地儿挺好的,宽敞。

因地制宜 "一圈一策" 如何完善落地?

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样的因地制宜、“一圈一策”?如何让这样的理念进一步完善落地呢?继续来听专家的分析。

点击观看视频

(总台记者 俞翔 朱黄英哲)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